江苏景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城市街具研发生产,具备各项资质的技术型企业

客服热线:400-876-9598

候车亭厂家
公交候车亭厂家

候车亭:从遮雨棚到城市会客厅的百年演变

发表日期:2025-8-26 文章编辑:江苏景弘

一、萌芽:从“躲雨棚”到“等车点”(19世纪末-20世纪中期)

候车亭的雏形,藏在19世纪末的欧美街头。当时公共汽车刚普及,人们挤在路边屋檐下等车,遇雨便浑身湿透。1890年,英国伦敦出现了第一座“官方候车亭”:一根木柱支起铁皮顶棚,地面铺块石板,仅能容纳五六人。它像一把巨大的“伞”,功能只有一个——为等车人挡雨遮阳。

中国的候车亭则随近代公共交通起步。1920年代,上海公共租界的电车公司开始在站点搭建简易竹棚,竹篾编墙、油毡盖顶,既防风雨又透气;1950年代,全国推广“标准候车亭”:水泥墩底座、铁皮屋顶、木质长条凳,刷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红漆,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记忆。此时的候车亭,是交通系统的“附属品”,设计逻辑直白:耐用、够用。

二、生长:从“遮蔽体”到“服务站”(20世纪末-2010年代)

改革开放后,城市化加速,人们对候车亭的需求从“遮雨”升级为“舒适”。1990年代,上海率先试点“景观候车亭”:蓝色玻璃幕墙替代铁皮,座椅换成木质长椅,顶部加太阳能灯;2000年前后,电子显示屏入驻——红色数字跳动着“下一班车距本站5站”,乘客不再踮脚张望。

功能拓展更悄悄发生:2005年,杭州部分候车亭增设“便民伞架”,雨天可免费借伞;2010年,北京奥运期间的候车亭配上语音报站器,“下一班公交还有3分钟”的提示音,让赶时间的人多了份从容。此时的候车亭,从“交通节点”变成“城市服务站”,开始关注人的具体需求。

三、新生:从“设施”到“文化容器”(2010年代至今)

当智慧城市成为趋势,候车亭的演变进入“文化+科技”的新阶段。深圳的“智慧候车亭”装着5G模块,能连Wi-Fi、手机充电,还能刷脸查公交;成都老街区的候车亭用青砖灰瓦搭起仿古造型,墙面嵌着川剧脸谱浮雕,等车时能感受“慢生活”;苏州工业园区的候车亭更妙——玻璃上印着水墨动画,等车的孩子能看“鱼戏莲叶间”的动态画面。


这些变化背后,是城市理念的升级:候车亭不再是“冰冷的设施”,而是“有温度的公共空间”。它要遮雨,更要传递城市的文化记忆;要实用,更要让等车的10分钟变得有滋有味。

从一把“遮雨伞”到“城市会客厅”,候车亭的演变史,写满了人类对“美好生活”的追求。未来,它或许会更智能、更个性,但不变的,始终是为每一个等车的人,留住方寸之间的温暖。

将文章分享到..